“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五年前的今天,我校思政课教师丁茜参加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殷殷嘱托,重任在肩。五年来,我校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从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到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联盟;从承办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到取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最好成绩……
回首过去,收获满怀;展望未来,重新出发。连日来,我校开展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五周年系列活动,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持之以恒打造“华师思政课”品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一场辐射全国的备课会
——惠及思政教师10万人次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3月17日,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炳林带来了一场线下线上结合的讲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上千名思政教师观看,大家直呼“真是一场思政盛宴!”
这样的场景,只是“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思政课教学创新联盟系列活动的缩影。2021年4月20日,我校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部、教研室以及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室召集会员单位。经过遴选和审核,全国326家单位报名加入,其中172家单位成为“同课异构·协同共研”思政课教学创新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联盟的源头,来自学校发的一条“朋友圈”。2019年10月,一份“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邀请函从桂子山发出,希望其他高校的老师也来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课程共识。没想到,竟然引来了37所学校的百余名思政课老师。
“我们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处于‘低洼地’,太需要备课中心的帮扶”“和高校思政课的老师一起备课,给我们中学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收获”……第一次集体备课会,切中不少老师们的“需求点”和“渴望点”。自此以后,“朋友圈”越来越大。
多年下来,从“供给侧”持续提供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深受一线思政课教师的喜爱与好评,参与人数、学校数屡创新高:累计举办了60多期“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惠及全国思政课教师近10万人次……
一个服务湖北的共同体
——牵头全省13个示范区建设
“如何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部门壁垒、区域壁垒,避免政策打架、重复建设?”“如何利用好数字技术,推动思政教育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怎么打造特色品牌,让思政教育也有‘艺术范’‘烟火气’‘体验感’?”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解放中学、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武汉市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武汉市长春街第三小学、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3月13日,来自多所大、中、小学的教师代表齐聚桂子山,畅抒己见,共话发展。
从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再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决策咨询、理论阐释……自牵头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以来,我校组建了涵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专家团队,指导全省13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综合改革示范区、36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综合改革示范校开展工作及产出成果。
此外,还编制了湖北省272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介绍册,剪辑制作了500余份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教学视频,创作了65项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2项入选全国优质资源……来自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的宋迪老师表示,“开云网页版(中国)官方入口编制的基地介绍图册非常实用,充满了荆楚大地的‘家乡味’,也是家国情怀培养的‘活地图’。”
校长彭双阶在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时表示,“华师将进一步彰显责任与担当,聚焦落实立德树人工程,总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试点经验,努力为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做出更大贡献。”
一个综合改革实验区
——主流媒体100余次报道
“如何才能把思政课上到学生的心坎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3月6日,校党委书记夏立新、校长彭双阶来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一线教师共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高质量建设。
集体备课会现场,1名青年教师和4名本科生现场展示,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现实关切的有效回应,从理论之源、内涵之释、价值之基、践行之道四个方面,进行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教学展示。
漫天黄沙的库布齐、山清水秀的安吉县、湖泊遍布的武汉等虚拟影像渐次出现,加深了大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在2023年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议的观摩现场,同学们围坐在课桌边,佩戴VR头盔,手握操作手柄。这堂以“VR+思政”教学模式打造的课堂,也是我校思政课创新建设的一个缩影。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分众化课堂、“VR+思政”……一系列思政课程有了多种“打开方式”“入脑途径”,既能“抓眼球”又能“触灵魂”,屡次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湖北高校一流本科课程、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荣誉奖励,累计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100余次报道。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自202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学校“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以来,学校就把相关工作作为党委“一把手工程”,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学科”、思政课“第一课程”的优先地位,使得思政课成为课程建设的标杆与示范。
5年来,前沿的思政课、指尖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蔚然成风。“红色驿站”“红色景观”“红色社区”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大学生党史宣讲团”“恽代英青年讲师团”等团队接连成立,《你好,恽代英》《永远的恽代英》等节目深受师生喜爱,思政课教师刘梦觉在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思政课专项组二等奖的好成绩,创办“桂子山上思政说”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凌继霄获评“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我校学子在第四届“我心中的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获奖,千余名学生加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桂子山落地生根。
正如2023年11月27日,校党委书记夏立新在全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战略研讨会上所言,“华师将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人文社科、教育数字化等优势,在数字赋能思政课、校地共建等方面做出特色、办成精品、形成品牌,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审读人:秦恒 马俊)